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3|回复: 0

乙巳重阳感怀:以家谱为舟,渡时代之海,安放我们每个人的灵魂

[复制链接]

204

主题

64

回帖

1122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122
发表于 3 天前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IMG_20251029_111819.jpg

撰文 | 贾璟(贾姓家谱文化研究院院委会主任)
来源 | 贾姓家谱文化研究院
时间 | 乙巳年九月初九
各位宗亲、各位朋友:
今日重阳。
      晨起,推开窗,晋北的秋风已带着明显的凉意,院中那棵老槐树的叶子,黄了大半,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金光。手机里,家族群的祝福早已“叮咚”作响,洋溢着数字时代特有的便捷与温情。我泡上一杯浓茶,氤氲的热气仿佛连接起了两个时空:一个是眼前屏幕闪烁的当下,另一个,是深植于血脉、源自数千年前的古老记忆。
      作为贾姓家谱文化研究院的一员,每年的重阳节,于我而言,都不仅仅是一个敬老爱亲的节日,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返乡,一场与无数贾氏先祖的沉默对话。在这个专属敬老崇孝的日子里,我想与诸位分享一些比秋风更绵长、比秋色更深沉的家谱之思。
IMG_20251029_111744.jpg
一、重阳的密码:从“登高避祸”到“德孝传家”的文明升华
      重阳节,最初并非我们今日所理解的温情脉脉。        它的源头,可追溯至远古的“大火星”崇拜和秋季丰收后的祭祀活动。先秦时,重阳已见端倪,《吕氏春秋》载:“(九月)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。”这是丰收后的祭天谢祖。而“重阳”之名,则源于《易经》中以“九”为阳数,两九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。
      汉代,重阳节掺入了“避祸”的世俗色彩。传说汝南桓景遵费长房之言,于九月九日举家登高、佩茱萸、饮菊酒,以避灾厄。这个传说,赋予了重阳节一层鲜活的生命关怀——对现世安稳的祈求。直至唐代,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,从宫廷到民间,登高、赏菊、饮宴成为风尚,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瑰丽诗篇。王维一句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道尽了重阳节最核心的情感内核——家族伦理与血脉亲情。
      至此,重阳节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文化升华: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令禁忌,演变为一个承载着“德孝”伦理的人文节日。它不再仅仅是关于“避祸”的个体生存智慧,更是关于“传承”的家族绵延智慧。这一天,我们登高,眺望的不仅是远方的风景,更是家族走过的漫漫长路;我们敬老,尊崇的不仅是眼前的长辈,更是那条奔流不息的家族生命之河。而这条河的源头,对于我们贾氏族人来说,正始于那位开疆拓土的始祖——贾公明。
二、始祖之光:贾公明像背后的文化寻根之旅
     在研究院的展厅中央,悬挂着一幅我们历时数载、精心绘制的贾姓始祖贾公明的画像。
      每每凝视这幅画像,我心中都感慨万千。画中的公明祖,面容庄肃,目光深邃,身着西周贵族服饰,气度非凡。这不仅仅是一幅肖像,它是我们整个贾氏家族的文化坐标,是三千余年血脉传承的视觉象征。
       回溯历史,贾姓的起源与“贾”这个地方紧密相连。 主要有两大源流:一是“以国为氏”,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少子公明于贾地,建立贾国,后世以国为姓;二是“以邑为氏”,源于晋国狐偃之子狐射姑(字季佶)食邑于贾,故又称贾季。无论哪一支,其地理核心都在今天的山西襄汾一带,即古贾国之地。这块土地,就是我们贾姓族人魂牵梦绕的根脉所在。
       然而,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,始祖的形象逐渐模糊,仅存于典籍的只言片语里。为了让族人有一个可以瞻仰、可以寄托情感的具象化身,我们研究院下定决心,要为公明祖绘制一幅尽可能符合历史真实的画像。
      这个过程,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考证。 我们组建了由历史学家、考古学家、古代服饰专家和画家组成的团队。没有照片,没有直接的画像参考,我们只能从故纸堆中寻找线索:
      文献考据: 反复研读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、《元和姓纂》等古籍中关于贾国、贾公明的记载,试图从文字中勾勒其时代背景与身份气质。
       考古参照: 深入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、出土的俑像、壁画,还原当时的服饰、发式、礼仪用品的样貌。我们特别参考了与公明祖渊源极深的唐叔虞的相关塑像艺术风格。
      地域特征: 多次前往襄汾等地考察,感受当地的水土风貌,观察当地人的面部特征,希望能在画像中融入一丝来自祖源之地的“地气”。
      笔笔斟酌,色色考量。 服饰的纹样是否合乎礼制?佩玉的形制是否准确?面容是应更偏重武将的英武,还是文臣的儒雅?这些问题,我们反复争论,不断修改。因为我们深知,这幅画像一旦绘成,就将成为千千万万贾氏后人心中始祖的模样,它必须庄重,必须传神,必须承载得起三千年的历史分量。
       最终,当公明祖的画像终于完成,悬挂起来的那一刻,许多前来参观的老族人眼眶湿润了。他们说:“这下好了,以后祭祖,心里头总算有个清晰的念想了。”这句话,道出了我们所有努力的价值——家谱文化,首先要解决的是“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”的身份认同问题。 一幅始祖画像,胜过千言万语,它让抽象的家族史变成了可感可知的鲜活存在。
三、时代的浪潮:从“纸质族谱”到“数字云谱”的传承革命
      然而,仅仅有一幅始祖画像,还远远不够。重阳节的德孝精神,不仅在于缅怀过去,更在于如何让过去的光辉,照亮未来的路。
      我常常思考,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、人口流动空前频繁的时代,我们该如何传承家谱文化?难道还要像古人一样,几十年一修,将厚厚的谱牒锁在祠堂的木箱里,仅供少数人参阅吗?
      答案是否定的。固步自封,只会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窒息而亡。我们必须主动拥抱这个时代,用最新的科技手段,让古老的家谱“活”起来。 
       这正是我们贾姓家谱文化研究院近年来工作的重中之重——推动家谱的数字化转型。
      我们打造的“贾氏云谱”平台,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。它试图解决传统家谱的几大痛点:
      易损毁与易失传。 纸张脆弱,水火兵虫,皆可使其毁于一旦。历史上,多少家族的心血因战乱、动荡而散佚,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。而数字云谱,通过云端存储和多地备份,理论上可以永久保存。
      查询与续修困难。 一本厚重的族谱,查找某一支系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。续修更是浩大工程,动辄耗费数年、十数年。云谱平台支持关键词检索,关系图谱一目了然。更重要的是,它支持在线续修,族人可以随时在权限内更新自家信息,使修谱从一项周期性的大工程,变成了一个日常性的维护行为。
      互动性与亲和力不足。 传统族谱是冷峻的“名、字、号、配、嗣”记录,缺乏温度。云谱平台可以上传先人的照片、事迹、口述历史影像,甚至他们留下的书信、手稿。它不再只是一本名册,而是一个家族的“数字生命博物馆”。年轻一代可以通过更亲切的多媒体形式,了解家族故事,从而产生真正的认同感。 
      这场从纸到云的革命,其意义堪比古代的“削竹为简”到“蔡伦造纸”。它不仅仅是载体的变化,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。它让家谱从少数家族长老掌握的“秘典”,变成了全体族人可以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的“开源项目”。这本身,就是一种更具现代意义的、开放的“家族民主”和“文化共建”。
四、我们的责任:让“德孝继世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 
      重阳登高,望远而思深。站在今天这个时代的高点上,回望来路,展望前程,我们这一代家谱文化工作者,责任重大。 
       我们的责任,不仅仅是修复几本旧谱,绘制一幅始祖像,或者开发一个APP。我们的核心责任,是要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转化“德孝”这一家谱文化的核心价值。
      “德孝”二字,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在世长辈的物质奉养和礼节性问候。它的内涵要广阔和深刻得多: 
     “孝”于先祖, 是敬畏历史,是不忘根本,是将个人的生命置于家族长河中来理解其意义,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个体的历史感和责任感。
      “德”传后世, 是修身齐家,是建立良好的家风家训,是将忠厚、诚信、勤俭、读书等美好品格,通过言传身教,传递给下一代。一个家族真正的传家宝,不是金银房产,而是这份可以代代相传的精神品格。
      因此,我们的工作,就是要搭建起一座桥梁,连接起始祖公明那个时代的开拓精神,连接起历代先贤的嘉言懿行,与今天身处校园、职场、社会的每一位族人。我们要让家谱文化告诉年轻人:你的奋斗,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前程,你的身上流淌着古老的血液,承载着家族的期望,你的每一个善举、每一次成功,都是在为“贾”这个姓氏增添新的荣光。
      同时,我们也要倡导一种更为开放的“大家谱”观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婚姻、迁徙使得家族构成日益多元。家谱文化不应成为排外的壁垒,而应成为包容、融合的纽带。记录每一位为家族付出、与家族结缘的生命,这本“生命之书”才会更加丰厚和充满活力。结语:心安之处即是家       茶已微凉,但我心中却暖流涌动。
      重阳节,这个源于对生命敬畏的节日,历经千载,其核心始终未变——它关乎记忆,关乎传承,关乎我们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,为漂泊的心灵寻找一个安稳的锚点。
      始祖贾公明的画像,静静地悬挂在那里,提醒着我们“根”的所在;而“贾氏云谱”上一个个跳动更新的名字,则展示着家族“树”的繁茂。从古老的甲骨卜辞,到青铜铭文,到竹简绢帛,到宣纸印刷,再到今天的数字云端……载体在变,但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、传承家族文化的初心,从未改变。 
       在这个重阳节,愿我们每一位贾氏族人,都能在心中完成一次“登高”。登高回望,感念先祖筚路蓝缕之恩;登高望远,看清自己肩负的传承之责。家谱,就是我们渡越时代之海的一叶扁舟。它承载的,不仅是冰冷的世系图表,更是温暖的家族记忆,是安放我们每个人灵魂的精神家园。
       愿天下贾氏,枝繁叶茂,德孝传家。
       愿每一位游子,无论身在何方,都能心有归处。

贾璟 于乙巳年九月初九重阳节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诺笈云数据提供计算服务 | 贾姓家谱文化研究院 ( 晋ICP备20003935号 )

GMT+8, 2025-11-4 09:33 , Processed in 0.141222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APCu O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